關于推進文化館總分館制的思考
鹽城市大豐區文化館 葛星星
摘要:當前,推進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制約因素。本文從提高思想認識,建立長效經費投入機制,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健全配套的基礎設施,優化服務模式等幾個方面,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文化館總分館建設 面臨的問題 思考對策
推進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實現農村、城市和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整合和互聯互通,是一項功在當今、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各地推進這一工程已從理論研究層面逐步轉向實踐操作層面。在推進這一工程過程中,遇到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破解哪些制約因素?筆者經過大量走訪調查,并結合鹽城市大豐區文化館周漢忠館長帶領我們所進行的實踐探索,從中受到啟示,引起深深的思考:
思考之一:必須廣泛宣傳,更新觀念,提高廣大干部和文化工作者的思想認識。當前,廣大干部和文化工作者雖然認識到文化館(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有些人對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以縣級文化館為中心推進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意義領會不深。有些地方,縣級文化館對鄉鎮文化站有時也進行幫扶,然而,沒有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幫扶時斷時續,隨意性較大。由于思想認識滯后,有些地方政府部門沒有按照文化館(站)的職能、定位去管理文化館(站),即使實行了文化館總分館制,也沒有優化資源配置,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限度發揮文化館(站)的整體優勢,從而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促進實現社會公平,而是將其文化館命名為“某某文化總館”,再以縣級文化總館名義給鄉鎮文化站授牌“某某鎮文化分館”,在鄉鎮文化站同時增加了“圖書館分館”和“文化館分館”兩塊牌子而已,文化館(站)工作模式仍和過去一樣。為防止這一現象在我們大豐區發生,周漢忠館長多次協調組織,帶領全區文化工作者認真學習《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上級文化部門系列文件精神,聯系本地實際,使大家認識到原來的文化館(站)管理理念和服務模式確實不能適應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當前形勢下,要激發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高效、服務優質的城鄉公共文化體系的活力,就必須實行文化館總分館制。只有整合城鄉文化資源,才能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只有解決了思想認識問題,才能在新常態下,用新的思維方式,新的理念和新的服務模式開展工作。如果思想認識滯后,即使實行了總分館制,也是官樣文章,勢必穿新鞋,走老路,流于形式,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總分館制。名不副實的總分館制,其服務模式不能滿足百姓的文化需求。
思考之二:必須設立文化館總分館制專項活動經費,建立穩定的經費長效投入機制。在走訪調查中筆者還了解到,有不少地方,特別是鄉鎮和社區文化站經費不足,中央規定的各地對文化事業的投入應逐步增加,其增長幅度應高于當地財政收入增長速度的1-2個百分點的政策沒有得到充分落實。在同一個縣范圍內,沒有****的政策規定,對文化經費投入隨意性較大,形成各敲各的鼓,各打各的鑼的現象。有的鄉鎮投入文化經費較多,有的鄉鎮投入較少,有的鄉鎮甚至還要文化站長憑人脈關系拉贊助,以彌補部分活動經費不足。這些現實問題不解決,即使實行了總分館制,勢必會帶來新的矛盾,影響新體制的運行。在推行總分館制建設中,應以政策措施和制度規定,落實好文化經費的撥付渠道和數額標準,克服和避免落實經費的隨意性,使經費落實保持嚴肅性和延續性。任何時候,任何單位都不能因主要領導的喜好和工作調動而隨意改變對文化經費的投入。在總分館制內部,哪些經費由總館調配,哪些屬文化站(分館)自主支配,都要以制度的形式立規矩,形成專款專用。大豐區在活動中對經費是這樣攤派的,在活動的準備和組織策劃排練節目階段,其經費由各鎮文化站支出,在****調配、展覽、演出時,產生的經費由文化館負擔。這樣做,為實現總分館制分攤經費理清了思路。只有保證經費充分落實到位,才能為文化館總分館制充分發揮總館、分館的職能作用保駕護航,促進當地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思考之三:必須建立高素質的管理人員隊伍,不斷促進專業隊伍強項互補。在走訪調查中筆者還了解到文化館(站)管理人員和專業隊伍存在明顯不足。一是館長不是專業拔尖人才,二是專業隊伍結構失衡。有的地方,選拔館長僅考慮到行政管理能力,沒有考慮到業務專長。館長雖有吃苦奉獻精神,但是,業務不精,不能駕馭大型文化活動,缺少專業眼光,組織活動停留于低水平的“大演大唱”階段。有的人事部門,沒有按照文化館(站)特點招聘專業人員。推進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必須解決好總館館長人選問題。實行總分館制以后,文化館長擔負的責任比過去更大,策劃的活動更多,活動涉及面更廣,要求也更高。文化館長必須由具有一定專業職齡的****職稱人員擔任,在區域藝術界,要有較高的知名度,有影響力、號召力,在組織活動中才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在專業隊伍建設方面,客觀地說,任何一個文化館(站)都存在這樣那樣的短板,或多或少都存在專業結構失衡的現象。實現了總分館制,能有效解決各自為政的文化孤島問題,在一個縣范圍內揚長避短,下活一盤棋,形成各單位之間強項互補。為解決文藝活動普遍缺少輔導人員問題,據某地經驗,實行分館館長助理派遣制,由總館向各鎮分館分別派出具有文藝專長的輔導人員,擔任分館館長助理,定期輔導,負責總分館之間的業務聯系。這一做法,在理論上是****的,在有條件的地方,也是可操作的,但是,在實踐中可能不符合各地實際。就我們大豐區而言,全區大幅度撤并鄉鎮后,仍然還有12個鄉鎮文化站,而區文化館根本拿不出12個音樂、舞蹈類專業輔導人員分別分工聯系到12個鄉鎮。再說,就某一個專業人員而言,不可能音樂、舞蹈、美術等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全能的通才很少見。對某個鄉鎮而言,開展活動涉及的專業是全方位的,這就需要有一個強項互補的輔導小組,在輔導中相互協作。在這方面,大豐區文化館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做法,在周漢忠館長的帶領下,由文化館、區歌舞團、區電視臺新聞媒體制作中心、區影劇院、鄉鎮文化站等單位組合,形成全區文藝演出及各類文化活動一盤棋。每次活動由區委宣傳部、文廣局主辦,具體由文化館和某個鄉鎮文化站聯合承辦,各相關單位協辦。在館長****領導下,實行副館長分工聯系制。每個副館長負責聯系二、三個鄉鎮,協調業務對接。館長掛帥,帶領專業拔尖人員,組成全區文藝活動輔導小組,對全區文化站人員分期分批系統培訓。凡調配到有關鄉鎮的活動,由輔導小組三至五人到鄉鎮現場指導,對節目進行過堂。根據需要,輔導小組還定期到有關單位進行定向指導。這一做法,有效促進了全區文化單位專業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思考之四:必須建立****的標準化的配套基礎設施,健全常態化評估機制。目前,有相當一部分文化館(站)基礎設施薄弱,設備落后,且不配套,不能滿足實行總分館制后開展各類群文活動的基本需要。有些鄉鎮影劇院在改制過程中早已被拍賣,改變了用途,使文化館(站)在當地組織文藝演出失去固定場所。有的地方,在省、市經費扶持下建成的文化站,變成了鄉鎮業余黨校、成人教育中心校和文化站幾家單位一起辦公的場所,文化站有關活動室成了“空殼”。在實行總分館制前,必須將這些問題解決好。任何單位不得長期占用,租借文化站用房。要像外地某縣級市一樣,建立****配套的文化活動設施。各個鄉鎮乃至行政村,都要有綠化公園和居民活動健身廣場,能夠供居民開展廣場舞比賽和文藝演出。實行文化館總分館制后,要重新修訂、健全評估標準。在文化館總館達到****一級館標準的基礎上,對文化站(文化館分館)也要實行等級驗收評估,并定期復檢,將結果納入對各級政府的績效考核,才能促使有關單位不再占有文化站活動用房和場地,促進文化事業基礎設施設備不斷完善。
思考之五:必須建立****的文化館數字平臺,優化服務模式,實現文化資源共建共享。當今社會,以移動網絡為主要載體的網絡化生活新模式已經形成。推進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應大力借助這一載體,把實施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工程當成一件大事來抓,傾力打造一站式綜合性數字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模式,利用數字文化館,開展網上查詢、網上輔導、網上展覽、網上比賽等,加強總分館互動交流,建立****的數據庫。根據總館、分館不同職責,進行系統權限分配,實現公共資源共建共享。為達到這一目標,大豐區文化館聯合鄉鎮文化站,建立了全區數字文化館,健全了文化服務資源庫,形成了明晰的全區公共文化服務“地圖”,將全區文化活動中心都標注在地圖上,與此同時,對文化類協會、荷蘭花海、七彩花田、東方桃花洲等旅游觀光景點的系列文化活動也都及時報道和圖像展示。網絡欄目設置了非遺保護、百姓舞臺、藝術欣賞、培訓輔導、數字教室、群文信息、咨詢交流等11個門類,聚合了全區文化資源,降低了有關活動的運行成本,提升了服務效率。
為進一步提升文化館在廣大群眾中的影響力,吸引群眾參與文化活動,使他們更方便地享受文化服務,大豐區文化館選擇了微博、微信這些快捷高效的方式,利用文化活動和一切演出的機會,在演出場所和節目單上印制微信公眾號二維碼,引導群眾關注和使用文化館公眾平臺,將文化服務的空間拓展到社會的每個角落。文化館工作人員分別與多個廣場舞活動點和民間藝術團體負責人聯系,吸引他們加入微信群。這樣,全區文化活動通過微信、微博服務,有效傳播擴散,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全區域有效覆蓋,實現了對文化受眾的隨時隨地點對點的文化服務。不過,這一新的服務模式還處在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完善。
思考之六:必須強化縱橫聯系,高起點、高質量謀劃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實現文化館總分館制,只是在管理體制上為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廣覆蓋提供了可能,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如果總館館長沒有開拓創新的思維意識,沒有文化創意的大手筆和氣度,不能帶領團隊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弄不好實現了總分館制,僅是把文化館和鄉鎮文化站業務活動拼湊在一起,就像不同品種的菜肴湊到一塊,變成一口鍋里的“大雜燴”,使廣大群眾食之無味。實現文化館總分館制,就好比組建一個交響樂團,各個分館好比器樂演奏者,總館好比首席演奏者,館長就是樂隊指揮了,要能指揮樂團演奏出美妙動聽的樂章。館長在行政上要能聚合一個縣的文化力量,在業務上要能高質量、高起點謀劃活動,這樣,開展活動,只要抓住文化館這個牛鼻子,就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因此,文化館總館館長需要由具有較高威信的文化部門主要領導成員兼任,以方便與相關單位對等聯系與協調;館長在業務上是領軍人才,在組織策劃活動方面是行家里手,才能使各類活動及時落實到位。我們大豐區就是這么做的。雖然沒有實現總分館制,但是在文廣新局黨委的大力支持下,文化館一班人,按總分館制運行模式進行各類活動的謀劃運作,取得較好的效果。全區以文化館為龍頭,以鄉鎮文化站為“基點”,以各相關單位為合作聯系伙伴,進行縱橫向協作,搭建起多層次、多門類、多方位交流協作平臺,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通達的文化服務網絡,推進大豐區文化活動進入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繁榮階段。全區由文化館牽頭,對各類文化服務進行整合,制定****管理,****活動配送方案,實行了活動聯辦、品牌聯創、培訓聯做、平臺聯營,堅持陣地服務和流動服務相結合的服務模式,有效調動了館(站)內部和社會各界人力、物力、財力,實現了不同單位的優勢互補和公共文化產品的差異互補。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爆發式增長,過去由農村擔負的文化發展壓力正逐漸向城市轉移,今后,僅靠文化館服務城區是遠遠不夠的,現在,既要送戲下鄉,又要調戲進城。為此,大豐區文化館聯合鄉鎮文化站承辦了“文化大惠民 歡樂千萬家 百姓星光大舞臺”—周周演系列活動,在城區劇院每周日晚專場演出,采用流動下鄉的形式,在全區各鄉鎮進行“碧水豪庭杯”百姓星光大舞臺全民廣場舞大賽。這類公益性演出和比賽,既滿足了企業對活動的冠名需求,為發展當地經濟服務,又為發展全區文化事業,獲得了經費贊助,同時,滿足了廣大群眾對文化活動的基本需求,可謂一舉三得。文化館(站)還與東方桃花洲、恒北梨花村、七彩花田、荷蘭花海等旅游景點合作,開展系列文化活動,與區團委、區婦聯、區文聯、區教育局等多家單位合作,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為區委組織部、區環保局等單位創作多首歌曲,已有多部音樂、舞蹈劇,在鹽城市以上評比中獲獎,其中三部獲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這些基本成績是在探索總分館制實踐中取得的,與建立全區縱橫聯系,爭取到各單位的支持配合分不開,今后,仍需要不斷探索,追求無止境。
結語:
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是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有效途徑,在實現這一體制之前,需要破解制約因素,決不能將亟待解決的問題留待實行總分館制后去解決。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文化部門應抓住中央給予政策支持的機遇,建議和協助地方政府,將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一同部署、一同實施、一同推進、一同考核,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組織上加強領導,工作上強力推進,政策措施上全力支持,考核制度上指標明確,這樣,才能完善文化服務保障機制,整合多方面資源,不斷滿足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也只有這樣,實行總分館制后,文化館(站)才能在新常態下有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