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1321年-1367年),泰州白駒場人(今屬大豐市大龍鄉張家墩),小名九四,出身鹽販,漢族人。張士誠是流傳在蘇州、大豐、高郵、興化地區是一個頗有重大影響的鹽民起義 人物,自稱吳王。
張士誠的傳說源于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間),至今約有近700年的歷史,故事充滿神奇色彩,風趣幽默,盡為鹽民起義 人物張士誠反壓迫、反剝削、英勇不屈的歷史故事,其中張士誠智斗官僚公紳、揭竿起義等趣聞軼事,經過歷代地方文人和坊間百姓的加工后,充滿風趣幽默之味,在里下河等地區廣為流傳,長年不衰,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代表性傳說有:表現他見義勇為伸張正義的《少年張士誠》、《張士誠與施耐庵》;表現他傲骨凌然、敢于懲惡揚善的《張士誠怒殺八哥鳥》、《觀音鑄錢》;表現他助弱抑強、巧剎歪風邪氣的《大魚代刀》、《騎馬》;表現他助人為樂有求必應的“祭張五”、“張士誠搭救少女”。
張士誠既是上層起義 ,又是勞動者,他和廣大的鹽民同命運,共吸呼,在較短的一生中(終年四十七歲)站在反壓迫、反剝削的前沿,他是反抗封建統治、貪官污吏的英雄,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鹽民利益的代表和保護者,人民群眾把他看成是拯救危難的希望,是走出困境的領路人,他最有正義感,最富有關鍵精神,是英勇不屈的歷史人物代表。許多傳說故事表現張士誠料事如神,機敏過人,凡參與斗爭必獲全勝。數十篇事被鹽城市三套集成收集和刊登在《東方鹽文化》期刊。
張士誠的傳說形成時期,正值中國的封建制度走向崩潰,朝廷傾軋腐敗貪官污吏橫行,民不聊生,廣大群眾反封建、求民主的思想意識逐漸增強,因此便借助張士誠生前敢于伸張正義、智斗官僚公紳、揭竿起義等趣聞軼事,按照自己的意志和需要,豐富加工成張士誠的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發展成了一組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張士誠為主人公的故事群。張士誠是元末鹽民起義 ,他出身鹽民,富有正義感和斗爭精神,拯鹽民于水火,是中國鹽文化的亮點。同時,體現項目的傳承價值、研究價值,還體現了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實物遺存:張士誠揭竿起義遺址,張士誠紀功碑,張士誠墓等。
主要流傳區域:蘇北里下河地區,大豐、東臺、興化、高郵、泰州等地,蘇州、張家港亦有傳說流傳。
傳承現狀:公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至今,在鹽阜地區、里下河流域流傳;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大豐、草堰、大龍的陳興即、宗明齋、胡永林、袁善民、王達銀、袁際會等人熱心搜集,整理撰文,將多則張士誠傳說編印成書;今大豐草堰文化站設有吳王張士誠史跡展陳專室,張士誠傳說經久不衰。
?于瀕危狀態,亟待采取加以保護的切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