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拱山的故事流傳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歷史,起源于清朝咸豐年間,成熟于清朝末年,故事形成的時期,正是封建制度走向崩潰,清朝朝廷腐敗,貪官污吏橫行,民不聊生,廣大民眾反封建、求生存、求民主的思想意識逐漸增強,因此便借沈拱山生前伸張正義、智斗官僚、公紳等趣聞軼事,按照民眾自己的意志和需要,豐富加工成沈拱山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發展形成了一組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以沈拱山為主人公的故事群,流傳至今。
沈拱山(1790—1855),沈家墩(今鹽都區郭猛鎮卞戴村)人。祖籍蘇州,他是沈家從蘇州遷居鹽城的第七代后裔。
沈拱山出生于農民家庭,幼年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幼年時代的沈拱山,天資聰明,才智過人。他在母親的嚴厲管教下,學業日漸長進,不久便考取秀才。時值嘉慶初年,國勢開始衰弱,當時政治腐敗,清政府靠的是加稅賣官來增加收入,官吏奉行的做官訣竅是“多磕頭,少說話”。官吏大多在政治上無所作為,貪污受賄成風,而搜刮民財頗有一手。面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清政府表現得更是軟弱無能。此時的沈拱山,看到官場黑暗,政府昏庸無能,秉性剛直、不畏權貴的沈拱山蔑視仕途,棄考不愿為官,甘過農耕生活,長期與農為友,扶弱懲強,胸懷正義,嫉惡如仇,仗義為民,被百姓稱為“布衣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