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傳統醫藥空白 數量為歷年來之最
日前,省政府發布了關于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公布了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1月25日,鹽城晚報記者從市文廣新局社文處了解到,本批次我市共有11個項目入選,數量為歷年來最多。
市文廣新局社文處處長潘慧萍告訴鹽城晚報記者,這一批次入選的項目中涉及五個類別:民間文學——建湖縣九龍口傳說;傳統美術——射陽縣射陽農民畫、阜寧縣阜寧面塑、大豐區大豐瓷刻;傳統技藝——射陽縣射陽草編技藝、鹽都區鹽都柳編、阜寧縣阜寧大糕制作技藝、東臺市東臺魚湯面制作技藝、濱海縣何首烏粉制作技藝;傳統醫藥——亭湖區吳氏膏藥;傳統音樂——阜寧縣牛歌。
“這次入選的項目中我市有一個零的突破,那就是填補了省級非遺傳統醫藥類別的空白。”潘慧萍說,加上此前我市已有的18個省級非遺項目,目前我市省級非遺項目數量達到29個,“這些入選省級非遺名錄的項目目前傳承人還沒有被審批,最終確定要等到明年,而這些項目的入選也將對這些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阜寧大糕制作技藝
阜寧大糕制作技藝是以阜寧地方命名的一種糕點制作技藝,因其產自于我市阜寧縣,所以,生產出來的糕點就被稱為“阜寧大糕”。阜寧大糕制作技藝主要分布在阜寧的益林、阜城、羅橋青溝、東溝碩集等地。
阜寧擁有悠久的制作糕點的歷史,相傳在明朝中葉,阜寧鹽業興旺,商貿繁榮時期,阜寧地方民間糕點師傅總結了眾多做糕點的經驗,選用優質糯米,精細白糖,提煉后的豬油和上等的蜜餞,通過對糯米浸泡、粉碎、篩選,再按比例拌兌、打模、成型、蒸熟、刀切等工序制成,保存時間較長,即使夏天也不容易發霉、變質,因而這種糕點的制作工藝有著很好的科學價值。
如今阜寧縣有大糕生產企業29家,個體工商戶169戶,大糕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大豐瓷刻
大豐瓷刻是以瓷件為載體,鋼鑿和鐵錘為主要工具,鑿刻瓷件產生崩瓷效果,使藝術作品物象機理再現于瓷體表面的地方傳統美術。
民國初期,大豐小海、南團、西團等地,自古就有百姓家庭逢紅白大事眾鄰居或親友借碗、盅給主家辦事的習俗。為便于歸還,各家在其碗盅底部鑿刻姓氏或鑿刻特殊記號。后有人在碗盅壁面鑿刻花草、動物以及人像,自此大豐瓷刻萌生、流傳。
大豐瓷刻技藝傳承以大豐區小海鎮為基地,擁有能熟練掌握瓷刻技藝的瓷刻藝人二十余人,同時輻射大中、西團、南團等地。技藝傳承人在刻瓷過程中,注重基本技法的傳承,注重工具及輔材的改良,用獨特的鑿刻技藝賦予瓷刻作品獨特的構成形式和審美效果,被工藝美術專家、文化學者喻為“瓷器上的刺繡”。
東臺魚湯面
東臺魚湯面,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江蘇名點小吃”,它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58年),已有200多年歷史。用串場河的水,南鄉的糧,東鄉的鹽,和野生鯽魚制作出的美味魚湯,用此湯下面這是最正宗的東臺魚湯面。
東臺境內鹽業興旺,云集臺城的鹽商大賈,都愛吃魚湯面,并把魚湯面推上慶壽宴席。到了民國初年,臺城內20多家茶館、酒店,都供應魚湯面,每天早市都顧客盈門,東臺魚湯面從此馳名大江南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東臺魚湯面獲得金獎。
東臺魚湯面是漢族傳統面食,屬于蘇菜,湯白汁濃,滴點成珠,清爽可口。東臺魚湯面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較好的養生作用。民間常有“吃碗魚湯面,賽過老壽星”之說。
阜寧面塑
面塑,俗稱“捏面人人”,阜寧公興有近1500人會做并且從業面塑,所以在阜寧又稱為“公興面塑”。
面塑是東溝鎮公興的民間藝人的祖傳絕藝,他們充分利用地方的豐富資源,糯米粉、面粉及一些防腐材料配制而成,通過藝人手、搓、揉、拉、捏,傾刻間便可塑出各種形象。在東溝鎮流傳這樣的順口溜:“神奇面塑、****絕技;手工搓搓、指頭捏捏;梳子按按、刮片修修;人物動物、三五分鐘;立竿見影、活靈活現;全靠技巧、憑藝賺錢”。
2000年公興被鹽城市評為“十佳面塑之鄉”;2001年面塑藝人郭立明、楊紅梅、呂士洋、邱為鳳等人創作的水滸系列作品榮獲鹽城市民間藝術品二等獎。
吳氏膏藥
鹽城新興場膏藥(吳氏膏藥)傳承于清代膏藥師祖吳師機,起源于蘇北里下河地區,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歷史。吳氏膏藥以其獨特配方、制作工藝和療效,在眾多膏藥中獨樹一幟。
吳氏膏藥第五代傳人吳登清,在****秘方的基礎上,不斷融合創新,使膏藥配方更加合理有效。經過20年數十萬人次的臨床應用和治療,證明此膏藥在治療頸肩腰腿痛等方面有良好的醫療效果。
吳氏膏藥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緩慢、作用持久、局部療效切實,對治療骨質增生、頸腰椎病、肩周炎、腰肌勞損、風濕、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同時,避免了內服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療效顯著,在民間遠近聞名,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射陽草編技藝
射陽草編技藝是一種運用柴撕、石磙、竹夾、刀、剪、紡紗車、捻線團、木杠、絞繩機、劈篾器、劃蒲器、木制織布機、平織機等簡單工具,采用葦、蒲、草、麻等原生態材料,制作成籃、席、摺、簍等多種生產、生活用品的傳統手工技藝。據地方志記載,該項技藝2000多年前起源于古射陽(今寶應射陽湖)一帶,清康熙晚期隨移民傳入鹽阜沿海即今射陽地區,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射陽草編技藝就是通過對原材料的割、抽、剝、切、劈、碾、壓、劃、撕、捻、結、蒸、曬、織等加工工序,采用挑壓法、編辮法、纏繞法、絞編法、穿紋法、盤花法、編結法、生頭法、收邊法、勾圖法等手法,編織成各種******的草編產品。
草編作品已經成為東方傳統民俗用物,具有較高的東方民俗文化研究價值。其生產過程具有中國農民文化內涵和歷史文化內涵,有較高的人類文化發展研究的價值。
濱海何首烏古法制作技藝
“何首烏古法制作技藝”是全國首烏主產地濱海縣百姓在一百多年的首烏攝食過程中研發出的,應首烏自身特性,以及其自然古樸的生產加工方式,********保留和提取首烏藥用和營養價值。
“濱海白首烏”是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嘉慶年間,濱海白首烏即被選為朝廷貢品。“陳爹首烏坊”是濱海首烏加工業的開山鼻祖,光緒十二年《阜寧縣志》(濱海縣未建制前與現阜寧縣統稱阜寧)、民國二十一年《阜寧縣新志》、《濱海縣志》、《陳氏宗譜》等歷史資料對此均有相關記載。
“何首烏古法制作技藝”選用與小麥、油菜輪種的首烏為原料,分“刮、洗、切、磨、晃、淀、吊、晾”八道工序,即“陳氏八法”。
射陽農民畫
射陽農民畫是一種群眾文化創造,表現遠古、現代及當代社會生活,表達群眾思想感情與審美理想,極具民族性、民間性的鄉土繪畫。
射陽農民畫已有幾百年的傳承歷史。明初,“洪武趕散”移民射陽的先祖們在煮鹽灶臺上畫灶神、墻壁上繪吉祥圖案,祈愿平安吉祥、向往美好生活。清末,狀元張謇在射陽境內墾荒興文,對射陽農民畫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射陽農民畫具有強烈的風格化,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其形象大膽夸張的變形,體現了自然活潑、浪漫稚拙、積極明快的風格。農民畫既有抽象畫的特質,又有兒童畫般的天真稚拙的想像力。正是農民畫家感覺的個性,形成了他們繪畫藝術的另類語言,使它充滿了東方特色、神秘魅力。
建湖九龍口傳說
九龍口位于建湖縣九龍口鎮西南部,公元1128年前后,黃河奪淮后帶入大量泥沙,射陽湖群淤塞,演變成許多湖泊蕩地,逐步形成了現在的九龍口。九龍口傳說以九龍口奇特的地理構造和當地的名人為其主要特征。
其特征主要有:具有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在建湖及周邊地區廣為流傳;明確指證相關遺址,九龍口鎮、村名、龍王廟遺址等都是傳說的可信印證;傳說具有鮮明的人文和神話色彩,九龍口傳說包含著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時又融入了地方人文。
九龍口傳說主要包含祭奠忠烈公傳說、龍蟒搏斗傳說等。祭奠忠烈公傳說講述的是南宋名臣陸秀夫背著皇帝投海殉國后,百姓在九龍口祭奠陸公的故事;龍蟒搏斗傳說講述的是上古時期,東海龍王的九個龍子降服黑蟒的故事。
阜寧牛歌
“牛歌”廣泛流傳于阜寧農耕地區。據記載,明代洪武年間,當時朝廷從江南遷移大量人口到蘇北一帶進行墾荒,史稱“洪武趕散”。從那時起,耕牛增多,開荒、造田、耕種為人民生活、勞動的主要內容,至今已有646年歷史。人們放牛和用牛勞作時總會哼唱起“啊羅羅,哇啦啦”的小調,隨著耕牛勞動的內容和方式的不同,又逐步產生了不同類型的旋律和節奏,后統稱為“牛歌”。
“牛歌”的節奏和旋律多以自由式為主,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祖祖輩輩的農民都在傳唱,“牛歌”的旋律和節奏還是淮劇的重要音樂元素之一。
“牛歌”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內容,伴隨著農耕時代的發展,“牛歌”見證著人類文明的進步。
鹽都柳編
相傳明朝洪武年間,蘇州表兄弟二人帶著篾匠工具來到龍岡儲巷,看到此地柳條長勢旺盛,就利用柳條編制生活用具出售,村民在表兄弟二人的啟發下,充分利用本地柳條資源,學做自己生活用的菜籃子等簡易的生活用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人們把柳制品發展到系列化,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以鹽城市鹽都區龍岡鎮儲巷為主,輻射到蘇北地區。
柳編的原材料為杞柳樹割下來的柳條,經過發泡、剝皮、涼曬,消毒、漂白、染色、選料、劈柳、拉皮等幾道工序后儲存,柳條修長、粗細勻稱,柔軟光滑。極白無節的柳條是編織的上好材料。用加工后的杞柳條編織出的民間藝術作品其特點是:輕巧、玲瓏、美觀、大方、無菌、無毒、無污染,是回歸自然的綠色產品。